• Blog,  中世紀素描

    銀行

    中世紀素描 銀行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的重大角色,使人們無法避開它而生活。銀行的建築超過歌德式教堂規模。談中世紀銀行有點像無中生有;其實,銀行就是在中世紀下半期發展起來,亦是歌德式大量建造的十三、十四世紀。 中世紀的銀行當然沒有今天銀行組織的複雜,但它帶進中世紀社會經濟範圍內諸如利息、借貸的觀念,終於導致新的社會群族出現--商人及銀行家合而為一的階層、他們的興起與壯大亦是教會意識形態逐漸失去影響力的同步過程。

  • Blog,  忽略的痕跡,  酒吧;咖啡館;餐廳

    CellarDoor

    The underground bar takes its postcode very literally. Formerly a gentlemen’s public convenience. This place only hold sixty people, but that doesn’t stop the management from staging live jazz and cabaret act. And they serve snuff too.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米洛斯易的維納斯

    日日講羅浮 米洛斯易的維納斯 Venus de Milo 公元前130年  高203公分 維納斯的雕塑,如蒙娜麗莎在畫方面同樣聞名。這兩個展品都同在羅浮宮內,連同一個勝利女神像,通俗稱為羅浮三寶。其實,羅浮每件展品都可稱得上寶。三寶的稱謂始創於美國導遊,將羅浮參觀縮成三件東西便交差。 不錯,維納斯自1820年被發現後,很快便成為美學界的神話。記得我在少時能買到用維納斯做牌子的HB、2B鉛筆是個大幸福。這個比常人稍高一點的無臂女郎真的引來非常多觀眾。自2006年6月,它被搬到羅浮二樓一個頗大的專房展出,也多加兩套空調,使參觀者好受一點。以前放在地下,在節日如復活節、聖誕節,觀眾太多時,守衛員要臨時架起指導路線的尼龍帶,一行上,一列落,像瞻仰遺容地繞地一圈,根本不能久停欣賞。現在比較好一點,但人多時也是令人怪難受的,羅浮每年參觀人數都超過六百萬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垂死的奴隸

    日日講羅浮 垂死的奴隸 L’ Esclave mourant 大理石 2.09米 x 0.71米 x 0.50米 雕塑家:米開朗基羅 (1475 – 1564)Michelangelo,法文 Michel – Ange 雕塑家、畫家、建築師、詩人集中一身的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斯。人們熟悉的「大衛」像至今仍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理想中人的完美最高典範。「大衛」像在佛羅倫斯,原是受佛羅倫斯大教堂委託製作的。 羅浮宮擁有他的兩尊雕塑,放在同一地方。最令人注意的是這尊未完成的「垂死的奴隸」。1793年羅浮宮開幕時已有這尊雕塑。文獻記載,法皇法蘭西一世(1515年登位)見過這件傑作。原先為教皇Jules II 墓穴數十件裝飾之一,但後來教皇改變主意,取消做墓計劃。當時,米開朗基羅想移民法國,步達芬奇後塵,先送禮品到法國,但終於他沒有到法國住下去。他的後半生基本上獻給西斯汀教堂那張偉大傑作「最後審判」濕壁畫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兩美女出浴

    日日講羅浮 兩美女出浴 原名:Portrait présumé de Gabrielle d’Estrées et de sa soeur la duchesse de Villars 推測是Gabrielle d’Estrées和她姐姐 畫家:佚名 楓舟白露畫派 畫成於1594年左右 木板油畫 0.96米 x 1.25米 楓丹白露畫派有兩個時期,首期是法蘭西一世(1515-1574在位)及後期的享利四世(1589-1610在位),主要為建造楓白露宮,而招來一大班意大利藝術品作裝飾,有雕版、壁畫、雕刻浮雕、灰泥粉飾,許多今天仍可在楓白露宮看得到。最初是法蘭西一世登位後,想追趕立大利的藝術成就,特別聘請米開朗基羅兩名徒弟到法國主持楓丹白露的改建;他們成功地將意大利藝術揉合到法國的民族性格中去;第二期走向唯美及裝飾,近造作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木匠聖若瑟

    日日講羅浮 木匠聖若瑟 Saint Joseph Chapentier 畫家:拉圖爾 Georges de La Tour (1593 – 1652) 這畫是在1640-1650年間完成,是麻布油畫。1.37米 x 1.02米 聖若瑟,耶穌的義父正在使力地鑽木,旁邊有做木的工具及刨花;耶穌一手拿著蠟燭,左手將光集中起來,方便照明若瑟的工作,同時照出若瑟的形態。若瑟是專心於工作,耶穌好像望向前面無法預知而有預感的未來,木頭像是暗示十字架的苦難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拿破崙加冕典禮

    日日講羅浮 拿破崙加冕典禮 Le Sacre de Napeleon 布油畫 6.29米 x 9.79米 畫家:大衛(1748-1825) Jacques Louis David 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拿破倫加冕,主禮者應是教皇庇護七世,但畫中呈現的教皇像是個多餘人物。大衛用三年功夫畫成這幅巨作,面積六十多平方米,在羅浮宮內是第二張巨作;論面積最大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耶穌將水變酒的那張。我們可以在凡爾賽宮見到同樣的一幅,但那幅是在拿破崙失敗後,畫家自我流放到布魯塞爾時完成的。該畫是1825年完成,拿破崙死後四年。畫中歷史的背景是這樣的;拿破崙自1799年以來已是法蘭西的至高領袖,他逐步奪權,終於在1804年稱帝,要承繼傳統,請教皇來替他加冕,儀式長達十小時,拿破崙最終是自我加冕。革命期間,教會被禁止活動,許多教士修女被迫還俗,教會財產被沒收歸國家所有。拿破崙重新肯定教會,容許法蘭西人民信奉天主教,但在革命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,教會不能再有異議。與教會修好的過程極為困難,在拿破崙心中,他的權力並非來自上天,而是來自人民;這可解釋拿破崙自我加冕的原因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拿破崙在埃盧戰場上

    日日講羅浮 拿破崙在埃盧戰場上 畫家:格羅 Baron Antoine-Jean Gros(1771-1835)布油畫 格羅帥承大衛,1790年以官方戰地記者身份隨拿破崙赴戰場。這幅是關於法帝國與布魯士及俄國聯軍一場苦戰的場境。這場戰爭,法方七萬五千人,三百台炮,對方多法方五千人及多一百多台炮。兩方死傷慘重;法方死三千,布俄一方死七千,傷二萬餘人。戰事發生在1807年2月8日,這幅畫是嘗試記載2月9日法方戰勝的場景。拿破崙在戰爭後一天到現場視察,前呼後擁的是軍醫及還生存的將領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蒙娜麗莎

    日日講羅浮 蒙娜麗莎 La Jocande, Portrait de Mona Lisa 畫家:達文西 (Leonardo da Vinci) 1452-1519 木板油畫 0.77米 x 0.53米 成於1503-1506年間 這幅畫有多種叫法,分別是La Joconde和Mona Liza中譯一般跟後者,譯成蒙娜麗莎或蒙娜麗莎的微笑。 La Joconde是法文,原文意思是Giocondo。瓦薩里(Vasari)寫過一本很多後人都樂於引用的畫家傳記,其中提及達文西是受一名Giocondo紳士之托為他的夫人Mona Lisa(1479-1495)畫象。故有以上兩種稱謂。但要注意,瓦薩里的資料也不一定十分可靠。瓦薩里強調達文西用藝術模仿自然的一面,他特別指出蒙娜麗莎的咀唇好像不是畫出來的,是真實的肉質感覺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聖母之死

      日日講羅浮 聖母之死 La Mort de la Vierge 高3.69米 寬2.45米 畫家:卡拉瓦 Michelangelo Merisi,綽號 Le Caravage 1601–1605或1606年間完成這作品 畫家生於1571年,卒於1610年。意大利名字一般稱為Caravagio,那應是慣用的綽號,全名比較長。 若我們看過由Dan Brown 小說改編的「達文西密碼」一片,一定見過這張畫。一開埸,館長被修士槍殺於羅浮宮長廊內,遇害地點就在這幅油畫前。 卡拉瓦這幅畫,在當時引起的震動,恐怕不低於Dan Brown 的小說。 聖母瑪利亞死了,穿著紅色袍,頭無力地朝下墮,左臂無力地垂下,腳是腫脹的,整體很形象地呈現聖母的遺體,只有頭上光環表示她的神聖性,其他的因素,只能給觀看者一個訊息,聖母是跟普通人一樣。周圍的宗徙們面目不清,要揦是消失於幽暗中,要揦是用手掩蓋著面容。左邊的老頭子可能是聖伯多祿,跪在旁邊的可能是聖若望,那個孤獨的女士一般認為是瑪大利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