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日講羅浮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米洛斯易的維納斯

    日日講羅浮 米洛斯易的維納斯 Venus de Milo 維納斯的雕塑,如蒙娜麗莎在畫方面同樣聞名。這兩個展品都同在羅浮宮內,連同一個勝利女神像,通俗稱為羅浮三寶。其實,羅浮每件展品都可稱得上寶。三寶的稱謂始創於美國導遊,將羅浮參觀縮成三件東西便交差。 不錯,維納斯自1820年被發現後,很快便成為美學界的神話。記得我在少時能買到用維納斯做牌子的HB、2B鉛筆是個大幸福。這個比常人稍高一點的無臂女郎真的引來非常多觀眾。自2006年6月,它被搬到羅浮二樓一個頗大的專房展出,也多加兩套空調,使參觀者好受一點。以前放在地下,在節日如復活節、聖誕節,觀眾太多時,守衛員要臨時架起指導路線的尼龍帶,一行上,一列落,像瞻仰遺容地繞地一圈,根本不能久停欣賞。現在比較好一點,但人多時也是令人怪難受的,羅浮每年參觀人數都超過六百萬。 維納斯是羅馬的叫法,希臘時叫阿芙羅狄蒂(Aphrodite),為管繁殖、性愛和美麗的女神。1820年出士後,專家是這樣判斷她就是維納斯,或希臘時期的阿芙羅狄蒂,但亦有一部份人懷疑她可能是當地流行崇拜的海神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聖女碼大利肋

    日日講羅浮 聖女碼大利肋 Sainte Marie Madeleine 作家:艾哈德 Gregor Erhart (1470-1540) 德國人,生平不詳 木雕塑(椴木) 高1.77米 深0.43米 闊0.44米 艾哈德首次出現在文獻中是在1494年,這尊聖女瑪大利肋像很可能是在1502年完成。 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七章三十七節寫道:「那時,有個婦人,是城中的罪人,她一聽到說耶穌在法利賽人家中坐席,就帶一玉瓶香液,來站在他背後,靠近他的腳哭了起來,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,用自己的頭髮擦乾,又熱切地親他的腳,然後抹上香液。」  路加沒有點名,但自古以來,傳說中的罪人就是這名瑪大利肋的女子。自一世紀以來的傳說,她就是被耶穌驅去七魔的那位、站在十字架旁、去抹耶穌遺體、和是耶穌復活後第一次出現在凡人面前的第一位女性。總之,關係密切。  傳說中,在耶穌去後,她隱居,不食不喝,衣服也不穿,只靠她的長髮掩蓋,而每日有六位天神送她到天上去聽眾多天神的合唱。  自八世紀以來,聖女瑪大利肋備受歡迎,她代表著人改邪歸正成聖的可能,她原初是個妓女,是罪人。另一方面,她代表著隱修默觀生活的方向。本篤會很喜歡尊奉這位聖女。但這尊木雕是為另一修會而造的,應該是道明我修會教堂的裝飾,原初是有彩色的,還有已經失去的六個天神在旁邊扶擁著她。  在中世紀期間,聖女瑪大利肋很有名聲,連英國名學府牛津、劍橋都有以她命名的學院。  每走過這尊雕塑前總被她的姿態與面容吸引,她好像正在欣賞天國的天神音樂,姿態的平和細緻,長長而捲曲的頭使它接近文藝復興新意念,中世紀過份強調罪及否定人的七情六慾在這作品中顯出另一路向。可以看到,那是中世紀藝術符號結束的年代。 本文章由博主個人原創, 擁有該文章之版權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蹲著的抄寫人

      日日講羅浮 蹲著的抄寫人 Le Scribe accroupi 公元前2600-2350 高53.7公分 寬44公分 這是羅浮宮其中一件埃及法老王時期的非常珍貴藏品。我在差不多20年前第一次見到這件精彩展品,當時並非在羅浮內,而是當時在「大宮」展出的專題展覽借過去的。那展覽題目記得是「文字的起源」。這尊像配該主題最合適不過了。該展覽的宣傳海報就是用這圖像,蹲著的抄寫人。我也買了一張貼在睡房的門外,每次進出都跟這位四千多年前的文化人打招呼。當時我的兒子還小,他每見到這位薄唇而合實的抄寫人就會立刻安靜起來,有點接近懼怕的孩子慣常的反應。後來就把它捲起來,收起來,至今仍陪著我們一家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

    女性頭 Tête de figure fémine

    日日講羅浮 女性頭 Tête de figure fémine Art Cyclaclique ancien II 古希臘基克拉澤斯文化第二期 公元前2700-前2300年間  大理石 0.27米 x 0.14米 一望過去,這個雕塑好像是現代藝術家的作品。上世紀的名雕塑家Brancusi的作品很近似這個原來已有四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希臘「偶像」。屬於古希臘基克拉澤斯島嶼的青銅時代的早期文化,這偶像屬中期。一般歷史學家將基克拉澤斯文化分三期,年代約公元前3500至前1900年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

    自由領導人民(紀念1830年7 月28日的起義)

    日日講羅浮 自由領導人民(紀念1830年7 月28日的起義) 畫家: Eugene Delacroix (1798-1863) La Liberte Guidant le peuple (28 juillet 1830) 此油畫在許多畫冊都容易看到, 原作放在羅浮宮Denon浪漫主義畫廊中。 畫家用寫實的背景,遠景可看到巴黎聖母院的鐘樓。“自由”以露胸的女人代表,拿著象徵共和的法國三色旗;在她旁邊拿槍,正在吶喊揮動雙的孩子穿的是學校服,是名學生;在左邊拿刀的是工人,畫家自己也上鏡,拿著長槍戴高帽的那位就是Delacroix。其實當時他不在埸,這不是錄,而是帶有宣傳性的繪畫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阿提米絲與杜麗(又名凡爾塞宮的狄安娜)

    日日講羅浮 阿提米絲與杜麗(又名凡爾塞宮的狄安娜)Artémis à La biche dite Diane de Versailles 羅馬時期按公元前330 萊奧卡雷斯原作仿製 大理石 高2米 萊奧卡雷斯(Leochares),古希臘名雕塑家,曾為阿歷山大帝工作,原件估計是青銅。這件複製品是用大理石,完成於羅馬帝國極盛年代。從這複製,可以欣賞到古希臘古典品味。 主題是阿提米絲,她是希臘神話中專當管動物、狩獵及植物生長的女神,也是貞操和分娩的女神。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。她殺動物又保護動物,全是「矛盾統一」的那種格局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

    帶圓框眼鏡的自畫像

    日日講羅浮 帶圓框眼鏡的自畫像 autoportrait aux besicles 畫家:夏爾丹 Jean-Baptiste Siméon Chardin (1699-1779)畫成於1775年粉彩畫 0.46米 x 0.38米 法國18世紀最偉大的靜物畫家。這幅是他暮年的肖像畫;他在晚年曾作不少粉彩肖像畫,粉彩的優點在於色彩值不變,效果可立刻顯現。 夏爾丹早年情況不詳,基本上是自學成材,1728年成為法國皇家畫院院士,他的畫風花格是真誠、真實、詳和、色調明快;題材取自他熟悉的中產家庭家居景物為主。情調似井美爾(Vermeer)的作品。  晚年身體欠佳,許多人都以為他老早放棄工作,但在1771年沙龍中數張粉彩肖像驚動巴黎畫壇,這幅自畫像肯定是最後的作品之一,一般估計是1775年,七十六歲時所作。  畫家的心意可從畫中細節看到。消瘦的面容,沒有一點微笑地緊合著咀唇,頭與頭都包著,怕冷;現出來的是人老多病的暮年神態。  身體雖弱,但雙目仍在圖框眼鏡後透出神彩。自穿畫家工作服,夏爾丹要告訴我們,他仍在創作,精神仍是興旺的。我們可想像出畫家在畫架前,正在側望他正在注視描繪的對像。他的許多作品都帶有抽像特質,留有空間,讓人回味。他對20世紀許多藝術家有深刻影響。 本文章由博主個人原創, 擁有該文章之版權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

    沉睡的赫耳瑪洛狄忒

    日日講羅浮 沉睡的赫耳瑪洛狄忒 Hermaphrodite endormi 大理石 1.69米 x 0.89米 公元二世紀羅馬複製 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原作 存放羅浮宮敘利館地面層,Caryatides廳內 這是羅浮宮比較「吸引觀眾」的展品之一。原作已失去,這是羅馬帝國時期複製原來在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雕像。主題並不嚴肅,但卻令人產生莫其名的詩意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米洛斯易的維納斯

    日日講羅浮 米洛斯易的維納斯 Venus de Milo 公元前130年  高203公分 維納斯的雕塑,如蒙娜麗莎在畫方面同樣聞名。這兩個展品都同在羅浮宮內,連同一個勝利女神像,通俗稱為羅浮三寶。其實,羅浮每件展品都可稱得上寶。三寶的稱謂始創於美國導遊,將羅浮參觀縮成三件東西便交差。 不錯,維納斯自1820年被發現後,很快便成為美學界的神話。記得我在少時能買到用維納斯做牌子的HB、2B鉛筆是個大幸福。這個比常人稍高一點的無臂女郎真的引來非常多觀眾。自2006年6月,它被搬到羅浮二樓一個頗大的專房展出,也多加兩套空調,使參觀者好受一點。以前放在地下,在節日如復活節、聖誕節,觀眾太多時,守衛員要臨時架起指導路線的尼龍帶,一行上,一列落,像瞻仰遺容地繞地一圈,根本不能久停欣賞。現在比較好一點,但人多時也是令人怪難受的,羅浮每年參觀人數都超過六百萬。

  • Blog,  日日講羅浮,  白水專欄

    垂死的奴隸

    日日講羅浮 垂死的奴隸 L’ Esclave mourant 大理石 2.09米 x 0.71米 x 0.50米 雕塑家:米開朗基羅 (1475 – 1564)Michelangelo,法文 Michel – Ange 雕塑家、畫家、建築師、詩人集中一身的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斯。人們熟悉的「大衛」像至今仍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理想中人的完美最高典範。「大衛」像在佛羅倫斯,原是受佛羅倫斯大教堂委託製作的。 羅浮宮擁有他的兩尊雕塑,放在同一地方。最令人注意的是這尊未完成的「垂死的奴隸」。1793年羅浮宮開幕時已有這尊雕塑。文獻記載,法皇法蘭西一世(1515年登位)見過這件傑作。原先為教皇Jules II 墓穴數十件裝飾之一,但後來教皇改變主意,取消做墓計劃。當時,米開朗基羅想移民法國,步達芬奇後塵,先送禮品到法國,但終於他沒有到法國住下去。他的後半生基本上獻給西斯汀教堂那張偉大傑作「最後審判」濕壁畫。